重在全程立体的精细化育人――不可或缺的辅导员工作再思考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3-16   浏览次数:1106
重在立体全程的精细化育人
——不可或缺的辅导员工作再思考
 
王学军 王瀛
 
 
 
    为什么“春风化雨”总被用来形容辅导员工作?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工作职责有怎样的区别?在我国高校,为什么辅导员工作必不可少?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明确提出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实践总目标,需要高校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分工合作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双层任务。作为辅导员,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就应“铺垫”教书育人阵地,“熏陶”学生成长过程和“养成”学生成才素质。从而,有序实践全程立体的精细化养成育人过程。
 
“铺垫”育人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辅导员实践“立德树人”,应强调“立字当头”,“德育为先”,明晰实践“立德树人”与学生知识学习的前题准备关系。现实中,辅导员对本职工作宜有两方面解读。在理念方面:辅导员开展工作应辅助于学生“知识传承”,实施于学生“素质养成”过程;在分工方面:辅导员推进工作应环绕学生课外素质养成过程进行。基于这两方面特性,辅导员工作宜以铺垫教书育人阵地为基础,优先学生课堂知识技能传承过程展开。高校实践“立德树人”不是简单孤立地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而是要综合开展知识传承和素质养成的全方位育人工作。由此,辅导员铺垫“立德树人”工作的应有认识为:应立足本职工作前沿阵地,以精细化措施开展本职工作。
 
    “铺垫”教书育人前沿阵地,意在强调辅导员应置本职工作于育人基础和前沿。强调辅导员工作的前沿和基础地位,不仅应关注新生入学阶段,亦应关注人才培养的后续阶段。众所周知,“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辅导员工作的根本意义,在于牢牢地把本职工作置于为党和国家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地位。为此,辅导员不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或知识技能传承方面开展工作,还应注重把有关工作伸向育人过程前端,即:一是,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工作影响招生工作,即:以所在高校的育人优势影响普教阶段人才;二是,用毕业工作影响高校育才过程工作,即:用毕业生的优良素质和成就引导在校和未来学生的发展方向等。“万事开头难”,辅导员在从事本职工作全过程中务须实时注重工作前沿,才可能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启动及科学循环,才能可持续地保障育人目标有效实现。
 
    “铺垫”教书育人前沿阵地,意在可持续地明确辅导员应有的本职工作职责。在高校,辅导员培养人才,应始终明确实践国家“事业有人接班,岗位有人继任”的责任认识。辅导员完成本职工作,应使所培养的人才具备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双重素质。为此,辅导员有必要认清:培养能将所学知识技能科学运用自然和社会实践的人才,无论是培养“接班人”,还是培养“继任者”,都不能止于课内师生间的知识技能传承。为此,辅导员实践人才培养工作宜重完善全方位、全过程的优质人才遴选过程。高校的人才遴选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人才“吸引”和“招收”的前端阶段,“分类”和“培养”的中端阶段以及“输出”和“后期关注”的后端阶段等。在这三个阶段中,辅导员为做好工作铺垫,均应置本职工作于课内知识技能教学过程的前沿,发挥好自身“承前启后”及“承上启下”的前期准备和工作衔接的作用。仅以“前端”工作阶段开展为例:所谓“承前启后”,即指衔接学生由普教升入高教两个人才培养阶段。这一衔接不仅在于普教工作者的择优推送,更在于高校教书育人工作者择优选拔,计划培养和职业规划等。所谓“承上启下”,即:在学生由普教阶段升入高教阶段转变期间,辅导员即应先期将本职工作接口普教工作,力争做到本职工作的有始有终,展开有序。由此推演,无论是在高校人才培养阶段的“中端”,还是“后端”,辅导员工作都不可否认地应注意本职工作的前沿阵地和领域,力求充分发挥辅导员辅助学生的知识技能传承和综合素质养成的作用,保障学生学业全程的有效。
 
    “铺垫”教书育人前沿阵地,意在保障学生个体及群体于学业过程的稳定状态。做人的工作,首先应了解工作对象的存在状态。在高校,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学业存在状态,才可能科学调动学生的学业自觉性,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铺就成才之路。现实中,辅导员“铺就”教书育人工作阵地,目的旨在规划学生成才过程,以及优化可造就人才。并且,为实践“一流的新生,培养成一流的毕业生”,全面做好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在高校,辅导员最宜专注一流人才的培养。为他们科学铺垫学业基础,创造优化育人条件,做好过细的育人工作。为此,要求辅导员全面细致地配合任课教师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综合发挥高校教学管理全过程的立体熏陶和感染作用。
 
“熏陶”学生成长
 
    教育家叶圣陶说:“就作用的方面说,进步的教育偏重熏陶。”关于熏陶,吴玉章先生写道:“回忆我一生,从孩提时我自尊心、自信心就特强,小时做事即有始有终,始终如一。稍长又受兄长熏陶,养成坚忍沉毅的个性,仲兄给我读《见义不为无勇也》一篇文,深受感动。”可见,辅导员要顺利开展工作,需要借助“熏陶”的感染作用,以期于实施“精细化”的人才培养工作中,用正能量感染学生的成才过程。“熏陶”一词所以适宜教育,关键是人才的过程培养不单具备点对点或点对面的特征,更具备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过程。按照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学既要掌握合格的专门知识技能,也要养成可靠的综合素质。为此,高校实践人才培养,既须专门的任课教师队伍,亦须专门的辅导员队伍满足课堂内与外、理论与实践、智商与情商等立体化的人才过程培养需要。作为辅导员,因其工作的属性、责任和角色所需,更应以立体化的工作状态做好人才培养本职工作。
 
    辅导员开展熏陶育人工作,应通过环绕知识技能传承过程的方式实现。高校课内的知识技能传承,是根据学生由基础而专业递进掌握知识技能的需要,由任课教师团队按照知识构成的四个层级及其传承所需时间先后设计和规划而成。由此,辅导员于课外开展育人工作,就应密切环绕和关联知识技能传承的层级及相关素质养成的步骤逐步展开。因此,辅导员组织开展这项工作就有它的立体传承特质。“四个层级”的知识技能,包括:奠基性知识技能传承,公共基础性知识技能传承,学科基础性知识技能传承,专业方向知识技能传承等。“四个层级”知识技能的内容分别为:第一层级为“哲学”和“数学”两大奠基性的知识传承。它需要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容、意义和应用方法,也需要对口衔接其它各层级知识技能的过程学习;第二层级为公共基础知识(亦称“通识”)的传承。它需着重以“哲学”或“数学”等知识为基础,需要掌握本层级知识及其学科基础专门知识的关联关系,以及相关知识运用技能;第三层级为学科基础专门知识技能传承;它尤其需要实现承前启后的知识学习过程,需要辅助掌握分析、判断和使用所学知识及技能的作用;第四层级为专业方向类知识技能的传承。它需要实践对各层级知识的扎实铺垫,需要注重自觉收获新知和实践创新。除四个层级的知识技能掌握外,学生亦应掌握好有关文学、语言以及相关兴趣类课程知识技能等。显然,在复杂的知识技能传承过程中,辅导员务须于课外立体组织引导学生对各层级知识技能的分类吸收和积累升华,以及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等。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任由学生随心所欲地完成各层级知识技能的传承,就有可能违背知识技能传承规律,甚至使学生的知识学习、认识及应用过程出现盲动性、片面性,或极端性等问题。
 
    辅导员开展熏陶育人工作,不能局限于学生课外思想道德教育。现实中,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在于养成学生综合素质,具体包括保障学生科学掌握知识技能和养成综合素质等。多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大学以“第三课堂(社区学院)”为工作对象,成功组织开展“书院式”立体育人工作模式,收效显著。正因如此,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才在澳门大学郑彤书院参加学术沙龙殷殷嘱托学生:“同学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不仅要有求学求知的热情,而且要有心系国家、心系特区的担当,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为将来走上社会,投身特区和国家建设做好思想品德、学识修养、能力才干等多方面的储备。”一番知心话语,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对教学管理者的指导。总书记这样做,实质也是在用行动提醒内地高校办学人员,实践人才培养所应采取的立体育人措施和方法。
 
    辅导员开展熏陶育人工作,应体现于课堂内外的知识技能传承和综合素质养成两方面的工作融合过程。内在方面的工作,体现于知识技能传承的纵横及层级的关联关系;外在方面的工作,体现于综合素质养成的可持续的收获和升华过程。为此,辅导员应努力使学生在学,自觉发挥自身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作用,自觉以“三人行,必有吾师”为标准,自觉实现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流互动,相互促进。实践立体育人,需要任课教师和辅导两支育人队伍综合力量、协同合作,切忌倚重一方,偏废一方。尤其应避免,因轻视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性,导致学生课外综合素质养成工作被忽略,以致使学生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养成过程残缺不全,贻害毕生。熏陶育人的作用告诉我们: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辅导员都有必要认清实践立体育人工作的意义。作为辅导员,尤其应注重实现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的连贯性和延续性,科学养成学生的成才综合素质。
 
养成学生素质
 
    教育家叶圣陶说“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在高校,任课教师告诉学生养成什么?辅导员规范学生养成过程,学生约束自觉养成素质。这三者是密切关联,缺一不可的素质养成过程条件。在高校,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养成需要全程实践。为此,尤其要求辅导员实践本职工作的“精细化”,注重延续养成学生成才素质的工作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高校,辅导员宜按部就班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和实践习惯,以求逐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学生成才,需要逐步实现。为此,辅导员应系统开展学生成才养成工作,包括:一,“重品行、宽知识、厚基础、强技能”,即:科学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缓急,有秩序”地实践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学好基础和专门知识技能为重,以养成综合素质为要;二,“有目标、明途径、不畏难、勇登攀”,即:先认清人生理想,再实践努力方向;先明确学业目标,再收获学业成果;先清晰职业生涯,再实践人生旅程;三,“可持续、稳步骤、谨收获,达目标”,即:科学规划和稳步投身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事业,缜密设计和渐进实践基础和专门知识技能的继任者学业等。为系统做好本职工作,辅导员应于宏观方面,帮扶学生养成:自觉,自愿,自律,自制的优良习惯;于微观方面,指导学生于记忆三阶段和学业连贯性等方面精细化学业进程。
 
    养成学生的成才素质,需要辅导员及时指导学生解决好有利学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巩固提高的记忆问题。客观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最初显示为记忆过程的三个阶段。有三个记忆阶段的第一阶段可称为瞬时记忆过程。这一过程,多存在于师生间课堂知识传承的意识碰撞过程。意识的碰撞会于瞬间偶然形成“思想火花”。在课堂上,由于“思想火花”的产生会点燃学生对新知探索的兴趣。因此,“思想火花”对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升华会有意义;第二阶段为“短时记忆”过程。短时记忆活动,客观存在于课内教学的知识技能传承过程。其记忆的存储时间,仅限学生记课上笔记和捕捉教学要点的“暂存”需求;第三阶段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多表现为学生的课后或考前知识复习的记忆长期存储过程。所以要将记忆的不同特征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意在表明记忆三种特征的关联关系,以利辅导员较好地引导学生课上学习与课后复习的问题。辅导员注意发挥学生记忆三阶段的作用,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在学完成知识技能学习和素质养成客观需要,对激励和启发学生知识技能学习很有益处。在高校,辅导员发挥记忆三阶段作用的方式方法有如:指导学生养成专注课堂听讲,快速记笔记,捕捉和衍生思想火花等等素养;助力学生通过课前、课上及课后的多种渠道,形成收集“瞬时记忆”,存储“短时记忆”的能力和习惯;规范组织与知识技能学习相关的课外学习或实践活动,强化学生“长时记忆”能力和习惯,巩固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等。
 
    养成学生的成才素质,意在形成学生知识技能学习和综合素质养成过程的连贯性,可持续性和阶梯进步性(以下简称“三性”)等学业习惯。在日常,“连贯性”学习习惯体现于养成学生课程知识衔接和理论联系实际等学业完成过程,包括:学生自觉熟悉所学知识技能的运用方法和方式;观察社会现象与所学知识技能的关联关系;认知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渠道和方法等;“可持续性”学习习惯体现于养成学生自觉实践知识衔接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形成过程,包括:把握知识技能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努力方向;发挥知识技能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综合知识技能学习关联与运用等综合能力;“梯级进步性”学习习惯主要体现于养成学生学业进步中的不断登攀和蜕变过程,包括:掌握知识技能的自信心态,维持学业完成的应有毅力,保证学业质量的基本素质,等等。学生于学,重要的是在面对疑难问题时学会运用全面的思考,高远的眼光,科学的预见等把握所学知识学习和素质养成过程。辅导员引导学生实践“三性”,既要关注学生的全过程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阶段性及实时性学习。从而,保证学生于学业全过程的学习既有时效性,也有持续性和成效性。否则,学生的在学过程就可能因缺乏完整性、延续性和进步性等影响学业效果,以致使辅导员的辛勤工作付诸东流。
 
    2015年7月13日,《光明日报》以《高校辅导员怎样离学生更近一点》为题载文:“全国高校专职辅导员人数已经超过13万,他们与兼职辅导员、班主任一道构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基石。”文章写道:“平日里,这样忙碌的状态几乎每天都在辅导员的工作中上演。‘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许多辅导员这样描摹自己。”“一项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进行的‘首都高校辅导员职业状态的调查’显示,2013年首都高校学生和辅导员数量比高达214:1。小到宿舍纠纷,大到就业引导,辅导员工作事无巨细,平均每个工作日工作11.6小时。高强度、高负荷成为他们的每日常态”。辅导员的工作所以辛苦,缘在其实质是在用“心”教学生“做人”。近年来,全国众多高校都已公开招聘博士或硕士毕业生为本校专职辅导员。可见,这项专门职业工作已不可或缺。在日常,辅导员工作置于高校复杂的教学管理体系中 “毛细血管”的末端,其作用体现在于学生个体成长的细化过程,并于“潜移默化”中有效影响着学生成才质量。更何况,高校的人才培养不是简单地把学生送出校门“完事大吉”。俗语说“师如父母”,其意不仅在于警醒学生尊重师长,更在于告诫教学管理者应学生的成长永置于心。正因如此,辅导员之育人方式宜从养成学生优良的学业习惯和实践能力着手。辅导员工作不仅应有利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也要有利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挥;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智商提高,也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情商养成。有位中关村的CEO曾经描述:“我们需要的人才,既是善于‘算计’的‘会计师’,更是‘一分钱掰成两瓣花’的‘精算师’。”显然,辅导员要系统全面地做好本职工作,不仅要关心学生成才的心理反应和业务技能,也要注重学生成才的德行素养和行为表现;不仅要体现于学生成长的每个点面,也要展示于学生成才的全部过程;不仅要着手于学生成就的基础框架,也要精心于学生成才的细枝末节。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清华大学的贺信中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在创造人类未来的高等教育事业中,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努力成才的未来青年。这些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年人,既需要激发业精于勤的精神,也需要拓展攻坚克难的道路。高校辅导员正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态度,养成青年人应有的精神,铺就青年人成才的道路。现实中,他们正是以精益求精的态度,精细化的工作方法完成着本职工作,他们自觉地把“教书育人”的担子扛在肩上,监护和陪伴着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过程,用心血奉献于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