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三下乡”—— “六尺礼韵青春绘梦乡村振兴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汪若冰发布时间:2025-08-18浏览次数:10


当铲刀刮下最后一块广告的残胶,露出斑驳的水泥底色时,来自桐城师范六尺礼韵青春绘梦乡村振兴团”的队员掌心已磨出泡。在他们的身后,青色的稻浪簇拥着合河村低矮的农舍——这个仅有水稻与树林的皖南村落,正迎来一场“墙面革命”。

当青年创意遇见乡土难题  

84日,这支由3名教师、8名学生组成的实践团进驻桐城市吕亭镇合河村。“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指导老师余冰引用二十大报告中的精神告诉队员:“我们要用颜料为村庄‘卸妆上妆’。”  

项目命名“六尺遗绘染田园风光”,暗含桐城“六尺巷”典故。但在实施初期,现实的落差令人焦虑:村里没有标志性建筑,儿童不足十人,农户多闭门劳作。队长杨朔在日记中写道“墙绘会不会成为悬浮的装饰?”村民们肯定的声音为团队打上了一针强心剂——当学生在村外墙绘制《六尺巷》线稿时,路过村民纷纷驻足:“六尺巷文化就该刻进每个桐城人骨头里!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队员尹佳调着颜料说。她的双手成为劳动精神的见证——指甲缝嵌着铲广告残留的灰垢,虎口处沾染着明黄色象征着麦穗的丙烯。烈阳当空,队员们的双眼被汗水侵蚀,高举画笔的手臂却始终绷着一条笔直的线。“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看我们给乡村带来了什么,也要看乡村教会了我们什么,比如,学会像合河村的水稻一样坚韧顽强。”指导老师胡中军在和队员们的交流中由衷感慨。


从墙面到心间的“唤醒效应”

从无到有,从斑驳到齐整,从空白到缤纷。团队成员妙笔生花,把寓意丰收的万亩水稻种在了合河村的墙头,居民们只要经过,都会忍不住驻足观望。随着墙绘一点点被完善,内容一点点明晰,观望中村民们脸上的笑意也逐渐加深。村头老汉主动给这群娃娃兵们提供板凳,也会在每天收工后帮忙存放第二天要用的颜料桶。他用亲切而极具乡音的话语,表达着对艺术乡建的支持,主动问队员们能不能把家里的猫也画在门口的墙上。原来每一笔颜料背后,都是双向治愈。

正午的合河村,热浪翻涌。村委会休息室内,队员们趴在会议桌上短暂休整,被汗水浸透的衣衫紧贴着椅背,没有抱怨,只有拧紧水瓶的窸窣声——快些修整,下午还有半面墙等着上色。这群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娃娃兵已在高温下炙烤了数日,早上六点爬起,顶着晨曦踏入乡野,七点收工,携着漫天星光踏出村庄。“很心疼,但更多的,是为他们骄傲”!指导老师王辰铭在和村支书的交谈中发自肺腑地感叹。

土地的启示:水稻田里的生存图景

在墙绘间隙,团队用脚步丈量村庄,合河村被绵延的水稻田环绕,平坦的地势形成天然的稻作区,发达的水系让合河村的水稻高质高产。但也存在着作物单一的情况。在走访中队员们发现,这里多数院落仅剩老人留守。一位坐在屋檐下剥豆的老人说:“年轻人都去城里务工了。”晒谷场上闲置的农具,无声诉说着劳动力流失的现状。

当队员在墙面绘制《丰收图》时,青色的稻穗在阳光下流淌,画面深处却隐约透着空旷——这是团队对村庄未来的视觉思考:丰收之后,谁来守护这片土地?在艺术装点之外,团队更关注可持续性。尽管《六尺巷》墙绘引发村民共鸣,但如何让传统美德转化为现代治理资源,让文化落地,是我们仍需思考的课题。合河村应当如何摆脱产业单一的困境?指导老师指着墙绘外留白的角落:“这里等待着我们下一次来书写答案……”

执笔绘新乡,田园染风光

离村前夜,队员们加班加点想为村庄的墙面做最后的修饰。昏黄路灯下。印刻在《丰收图》上的队员身影与田间地头放水的农民伯伯的身影重合,当绿浪翻滚出金芒,这里还会迎来下一批队员的到来。在艺术乡建这条道路上,“六尺礼韵青春绘梦乡村振兴团”不是第一支队伍,也不会是最后一支。但不变的,是这群年轻人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关心,对投身乡野的决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景的信心。

为期一周的实践考察结束了,在返程车上,队员看着窗外掠过的稻田,“乡村振兴不是我们给予村庄答案,而是村庄教会我们责任感。让更多人看见问题——当年轻人愿意为一片稻田停留,当六尺巷精神从墙头走进生活,改变才真正开始。” 那双沾满颜料的手用力握着村民送的稻穗,那抹青绿比任何勋章都更沉重。


撰稿:李明娥

一审:余冰;二审:程蓉蓉;三审:汪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