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三下乡”——“桐”心协力实践团暑期调研活动纪实

发布者:汪若冰发布时间:2025-08-25浏览次数:10


为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路径,引导青年大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学校和桐城市商务局的大力支持下,818日至24日,由3名指导教师,6名学生组成的“‘桐’心协力”暑期三下乡实践团,深入桐城市新能源、电子、纺织、包装、农产品、传媒及跨境电商等领域重点企业,开展为期一周的走访调研活动,并走进桐城文庙、六尺巷感受地方文化魅力,为学校转型发展、“双高”“双特”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累一线素材与人文滋养。

走进智能制造一线,感受产业升级力量

实践团首站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走进桐城国轩新能源有限公司。在企业工作人员引导下深入新能源电池生产车间,观察自动化生产线的运作流程——从正负极材料涂布、电芯卷绕,到电池组装、性能检测,全流程智能化设备精准高效运转,严谨的质量管控体系贯穿始终。“以前只在课本上学到‘智能制造’‘新能源’的理论概念,今天亲眼看到庞大的生产设备、精密的操作工艺,才真正理解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实力。”实践团团长章涵月同学感慨道。企业技术组组长还围绕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岗位需求与师生交流,强调“懂技术+会实操”的复合型人才是招聘核心,为学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聚焦外贸与传统产业,挖掘人才需求痛点

820日,在桐城市商务局外贸科邱枫科长的陪同下,实践团走访信邦电子(桐城)有限公司与安徽中弘鑫源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深入了解外贸型企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在信邦电子车间,精密电子元件在自动化流水线上有序流转,企业人事经理崔女士向师生们介绍:“公司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地区,每年外贸订单占比高,但目前面临‘外语+技术’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既懂日语或英语,又能熟悉电子元件生产工艺、对接国际客户的员工,需要半年以上岗前培训才能独立上岗。”她建议高校加强“外语+专业技能”融合教学。  

中弘鑫源纺织作为桐城传统产业转型代表,正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胡经理表示,当前急需纺织工艺设计、数字化生产管理人才,同时希望与学校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提前培养适配岗位的技能型人才。

探访特色产业、传媒企业与电商园区,探索协同育人新路径

821日至22日,实践团将调研重点转向桐城特色产业与新兴传媒领域,先后走进安徽平炜包装有限公司、安徽蜂献蜂业有限公司、桐城大枫传媒有限公司及电商产业园,全方位了解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方向。

平炜包装董事长吴桂香结合产业转型需求,提出“急需新鲜血液助力包装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蜂献蜂业汪总分享企业从“夫妻小卖部”到“年销 5000 万电商企业”的历程,坦言缺电商运营、新媒体推广人才,同时介绍桐城就业优势,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吸引更多年轻人留在桐城发展;大枫传媒人力资源经理指出,企业急需 “会策划、能拍摄、懂运营”的全能型新媒体人才,应届毕业生常因缺乏市场思维难以快速适配,双方围绕学生实习实训能力提升展开交流。

在桐城市电商产业园,工作人员介绍其“产业孵化+人才培育” 双轮驱动模式,已孵化电商企业超100家、培训超 3000 人次。“这里不仅是‘桐城制造’外宣的窗口,更是年轻人实现创业梦想的舞台。”工作人员的介绍,让师生们直观感受到数字经济为地方产业发展注入的新活力,也为学校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建设提供了清晰的产业对标方向。

探访文化地标,厚植人文素养育人才

在深入企业调研之余,实践团还走进桐城文庙与六尺巷,开展“文化浸润”主题活动,将地方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理念深度融合。在桐城文庙,师生了解桐城派发展历程与“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精神。实践团成员何子钰表示:“以前只知道桐城是‘文都’,今天实地了解桐城派文化,才明白‘学以致用’的深刻内涵,这也让我意识到,未来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要传承踏实严谨的做事态度。”

随后,师生们来到六尺巷,实地感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谦让美德。在巷口的文化展板前,带队老师结合历史典故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包容协作”“沟通理解”等素养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产教融合需要校企双方的包容协作,未来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也需要具备谦让包容、团队合作的品质,六尺巷的故事正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此次文化探访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桐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将“人文素养培育”融入人才培养认知,为学校转型发展中“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提供了生动实践。

政企校三方座谈,凝聚“四链融合”共识

调研尾声,实践团走进桐城市商务局开展专题座谈。“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合作链”四链融合成为核心议题。姚科长提出:“产教融合不是单靠一方发力,需要政府牵线搭建平台、企业提出真实需求、高校定制培养方案,三方同心协力才能育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并表示,商务局将持续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持。

实践团指导老师总结道:“此次三下乡活动,是学校从师范类专科向应用型职业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实践。我们不仅收集了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清单与教学改革建议,更深化了‘德技并修’的育人认知,后续将把调研成果应用于优化学校专业设置与‘校政企+文化’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中,为与本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引进企业导师,真正实现‘技能培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建议与参考”。

实践赋能成长,聚力续写融合新篇

为期一周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为师生们搭建了“走出象牙塔、对接产业圈、浸润文化根”的立体成长平台:走进企业一线,大家见证了桐城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转型的升级态势,将课堂理论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让学生们清晰锚定了职业发展方向;探访文化地标,桐城派“经世致用”的精神、六尺巷“包容谦让”的美德,更让人文素养的培育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可学的实践认知。通过与企业负责人的深度对话、与政府部门的政策交流,师生们更为深刻体会到学校推进“产教融合+文化育人”双轨发展的战略前瞻性——这既是顺应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服务地方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

实践虽落幕,行动正开篇。接下来,实践团成员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一方面梳理整合企业需求与建议,形成专项报告提交学校相关部门,为专业课程优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实践团成员也将以个人行动带动身边同学,持续关注桐城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分享等方式,为桐城乃至皖西南地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可持续传承,汇聚青年师生的基层力量。

撰稿:章涵月 谭雨嫣

一审:倪洁 赵宇 胡婷婷

二审:程蓉蓉

三审:汪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