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
 
许结教授、王思豪博士来我校讲学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12-06   动态浏览次数:797

应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邀请,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许结,江苏省社科院副研究员王思豪博士于125日来我校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125日下午,王思豪博士做客由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和图书馆承办、教育系协办的惜抱人文讲坛第13讲,主讲“方苞与南京:文人都市生活对大学生的启示”。桐研中心部分成员与教育系200余名学生聆听了讲座,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程大立主持讲座。

身为桐城人的王思豪博士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提出了地域与人生的关系的思考,以此为引子开始了他的精彩讲座。第一部分,王思豪博士引用典故从家世谱系、里居迁移、长眠之地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了方苞的生平,体现出方苞的宗亲观以及具备的忠孝礼义的人格品质;第二部分,介绍了后世方氏家族营建教忠祠的始末,探讨了当代社会乡村文化建设缺失的问题;第三部分,王思豪博士重点叙述了方苞与桐城名人戴名世、钱澄之、刘大�的交游,指出了方苞完成了桐城派统绪在南京的承传;第四部分,王思豪博士结合方苞的文学作品,关注了方苞笔下的金陵;第五部分,王思豪博士论述了桐城派四祖与南京的不解之缘,移民文化对桐城派形成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认为研究桐城派要有大桐城视野;第五部分,王思豪博士就方苞与南京的关系以及南京对他的成长、成名的影响谈到自己所受的启发和认识。

程大立高度评价了王思豪博士的讲座,他指出王博士论述的方苞完成了作为一个古代君子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齐家、治学、立世(起派),而王博士所列举的典故正表明了方苞立而能养、危而能起,注重从小事做起的优秀品质。而方苞的交游体现了文化交流和碰撞必能产生新鲜血液的道理。程大立指出,王思豪博士的讲座既有理论的深度,同时也不乏生动趣味性,特别是王博士对于桐城的家乡情怀更是感染了在座的每位听众,也让我们作为一个桐城人或者在这样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桐城学习工作感到自豪。程大立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坚定信念,充满自信,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梦想拼搏。

125日晚上,许结教授、王思豪博士以及南京大学文学院程为博士在图书馆五楼会议室与桐研中心成员,以及教育系、艺术系、外语系部分老师就桐城派和桐城文化研究相关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桐城派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程大立主持了交流会。

座谈会上,许结教授发表了“桐城派研究的基点与起点”的主旨讲学。他首先指出了当代学术研究的三大转变问题。一,古与今的转变。许结教授认为晚清以来,自严复翻译《天演论》,进化论思想主导中国的学术研究,这极大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对人文学科损害极大,导致晚晴与五四出现巨大历史文化断裂――古今对立。经过百年发展,我们需要开始反省这个问题,需要认识到古典文化中也有现代性。二,雅与俗的问题。桐城派的义法理论经过不断变化,成为桐城派的一大传统,与雅洁论构成核心概念,是雅文化的代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俗文化的兴起,雅文化被毁灭,以救亡为主题的大众俗文学兴盛,极大伤害了以士绅文化、诗文化为代表的雅文化,文化失去了典雅。当下,建构地方乡绅文化,建构国家文明形象,文化要雅化,传统礼教要传承。三,破与立问题。建国前三十年是对传统文化破,如今则是立,是重新构建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这对中国文化发展有极大意义。因此,桐城派研究要在宏观视野上去看,立足最前沿课题。

接下来,许结教授结合我校桐城派研究的优劣势,提出桐城派研究的几个大问题。一,以教育为核心,关注桐城派教材研究,桐城派词章学研究,桐城派诵读方式研究。二,从创作到理论研究桐城派创作。桐城派讲究写作实践,有系统的文章法。桐城派时文创作可与当下高考文等联系起来研究。三,研究要有桐城地域特征,多做田野调查,收集地方文献、家谱,关注桐城乡绅教育、书院教育、私塾教育等。四,桐城派研究的现代性意义。桐城派的现代价值,桐城人的现代性,不可以将桐城派等同于封建文化。

一个半小时的讲学结束后,许结教授、程为博士还与中心成员交流了桐城歌、桐城派翻译、桐城派文论、桐城派诵读等问题,解答了每位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困惑,并向与会者赠送了自己的著作《中国历代文学流派作品选――桐城文选》。

    126日,在桐研中心成员陶运宗、樊�等陪同下,许结教授一行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文和园、孔城老街、姚鼐墓等文化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