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应培养怎样的审美观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3-18   浏览次数:650
    不论是对苍白、柔弱的追求,还是对模型化的容貌的追求,都不仅是外貌审美观的事情,更体现了心理状态与价值观的问题。
    一边是十六七岁的学生参加暑期军训晒得“像黑炭一样”,让家长感到“很愤怒”;一边是十八九岁、二十来岁的大学生成了一些医疗美容机构推出的整容新活动的主要客户群——看似不相关的两类事件,细细想来,其实有内在关联性。青年学生的审美观出现了怎样的趋势?对于青年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家长、学校、社会应该做些什么?

    先说军训。军人作风、纪律严明、行动果敢,曾经是社会主流审美倾向之一。军训的目的是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青年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团队协作、并肩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军训,青年学生在学风和生活作风上,在组织纪律观念上,都能得到锻炼。简单地说,军训就是主动“吃点苦”。

    与真正的军事训练相比,在校学生军训的艰苦程度已经大大降低,近年来,有些学校和地区已经放松了对军训的硬性要求。但即使如此,还是有学生和家长表示“愤怒”,其原因居然是军训让孩子“晒黑了”。小麦肤色在当代青年人中大概已不再受青睐,其作为符号表征所代表的健康、阳光、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估计也被抛弃了。这种倾向,不独青年学生,在家长中就开始了,长期溺爱“熏染”出的柔弱审美观似有成为主流的势头。

    再说整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追求外貌美,不论是出于社交或求职的目的,还是出于自尊心、自信心的维护,大家都能理解。但选择整容手段来达到变美的目的,就值得分析了。首先,以整容来修改外貌的做法,因其人为,往往显得刻意,刻意则有违自然。其次,整容作为医疗技术之一,产生于对先天缺陷或意外伤害的弥补,而目前的普及应用已经超出了其在医学价值上的定位范围,技术的局限性不但使整容术的安全性有待检验,审美的量产性更使整容效果值得怀疑:一样的眼睛、鼻子、嘴,一样的眉毛、下巴、“瓜子脸”,这种趋同性追求结果真的就“美”吗?

    不论是对苍白、柔弱的追求,还是对模型化的容貌的追求,都不仅是外貌审美观的事情,更体现了心理状态与价值观的问题。在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时,个体的健全人格、阳光心态、全面发展才是青年学生“美”之所在。对十八九岁的青年而言,青春的自然与活力难道不是最美的?刻意地整容难道不是心理不成熟和矫揉造作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