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实践育人作为关键环节,引导青年学子躬行践履。7月16-22日,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桐城市西南山区乡村振兴实践团”赴唐湾镇、黄甲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一场充实而深刻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山乡沃土播撒青春火种。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深研村情产业、体察基层治理、践行志愿服务、探寻文旅特色的生动实践中,谱写出赋能乡村的青春华章。
深访山乡产业 解码振兴密码
产业的蓬勃兴旺,蕴藏着振兴的“特色”与“动能”。实践团队先后走进唐湾镇乡村振兴办、农机站,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系统了解乡镇发展规划与特色产业布局。在蒋潭村富锌大米种植基地,聆听“一粒米”的富农故事;在大塘村桐城小花绿茶、大塘红茶制作车间,观摩非遗制茶工艺,感悟“小茶叶”背后的“大产业”;在木耳种植园、八卦田园,记录“一村一品”的生态致富经。实践团在田间地头解码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密码”,为青年投身振兴事业积累了鲜活案例。
聚焦基层治理 感悟为民初心
乡村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治理的“巧思”与“实效”。实践团队先后与唐湾镇唐湾村、叶湾村、八一村等村的驻村干部进行座谈交流,从政策宣讲到六尺巷调解法,从项目落地到民生保障,琐碎却厚重的工作里,胸中激荡“此乡即吾乡,此民即吾亲”的赤忱丹心,驻村干部们用“初心”诠释着基层工作的艰辛与光荣;活动中,实践团队前往黄甲镇向阳村参观当地水利民生工程,通过“解渴”之路,将山泉水引进村中,保证20个村民组、1300余人的饮水安全,解决村民的用水困难问题。在交流考察中,桐城师专青年学子们读懂了基层治理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更领悟了“为民服务”的分量千钧。
践行志愿服务 传递青春温度
实践的真谛意义,传递着奉献的“微光”与“星火”。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化身“环境卫士”与“安全宣传员”,用行动诠释责任。在村内角落,清理卫生死角的纸屑、塑料瓶,用汗水擦亮乡村“颜值”;在村户之中,发放宣传手册,结合真实案例向村民与孩子们讲解自救技巧、避险知识,面向夏季溺水高发的风险,拍摄防溺水宣传视频,用耐心筑牢防溺水“安全网”。实践团用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青春的温度融入乡村的烟火气,也让“服务人民”的信念在实践中愈发坚定。
挖掘文旅特色 激活文化动能
文旅的传承弘扬,深藏着时代“基因”和“源泉”。实践团走进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第一次代表会议旧址,领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体会党建引领乡村发展的根基力量;沿着唐湾古民居群的青石板路漫步,感受皖山皖水间的建筑美学;站在八卦田园之上,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探访红旗洞中军民同心凿山引水的壮举,激荡起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实践团化身“文旅推介官”,用镜头记录桐城西南山区的红色记忆、古建风华与田园诗意,拍摄抖音短视频广泛传播,青春的视角让沉寂的山乡文化焕发新活力,为地域特色文旅宣传注入了青春动能。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一次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桐城师专的学子们在桐城西南山区的土地上汲取养分、增长才干,更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而桐城西南山区的故事,也因这份青春力量的注入,愈发鲜活动人。这份始于盛夏的联结,将化为更多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动力,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绚丽绽放。
撰稿:桐城市西南山区乡村振兴实践团
一审:王云云、柏晶菁、蒋欢;二审:陈硕;三审:汪若冰